从汶川地震到新冠疫情,“专业公益”未来何往
- A+
- A-
发生汶川地震的2008年,被认为是中国民间公益元年。突如其来的灾难,成千上万的伤亡,社会结构的毁坏,使社会对公益服务的需求凸显出来,让公益组织有了生长的空间。对关注生命和生命福利的整个行业来说,这是一个沉重的开始。

12年过去了,在中国传统中,这意味着一个生肖的轮回。如果用拟人的手法来比喻,现代公益这个新生的婴儿,已经从牙牙学语,成长为一个有自我意识,有行动能力,快速成长,却仍然有着种种不成熟之处,还在一直努力学习改进的少年。
然而就在2020年,又一场巨大的灾害席卷了整个社会,这一次,是传染病。
2008年,对于紧急公共事件,大部分的公益工作还停留在捐款捐物和与之相关的调配活动。如何救灾,如何重建,如何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做专业的工作,这一切还都在摸索之中。
2020年新冠疫情中,公益组织开始运用自己累积的经验,发挥专业的技能,对特定的群体做更有针对性的工作。
▲ 图为融合中国为心智残障者组织的“快乐活动营”活动。 融合中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网络
以及以“多方协调”为主题的对话。社会力量在疫情中的“参与”,不同于行政机制强制的、统一的集中调配,志愿机制是多元的、灵活的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资源拥挤和分配低效的情况,同时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治理中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。
然而,很多民间组织还是缺乏协调性,比如说物资捐赠中很明显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,所以在某些时候,政府统一调配物资又有其合理性。政府和社会力量各有优势和劣势,双方协调合作,不是把资源汇集到政府,由政府去分配,而是“知会”模式,信息经过统一平台,同时政府还可以组织供需信息的发布,更大限度由公众共享,可能是更好的解决方案。(疫情防控中,为什么医疗、志愿、行政的协调这么难?|一场和学者、记者的对话)
灾难无论多么严重,总有过去的一天,生活总要回归日常。发展到今天,公益界已经认识到,救灾不是常态,为日常生活中有需要的群体提供相关的服务,才是可持续的、常态的工作。
公益阅读排行
-
210 阅读 2020-10-30 11:39
-
205 阅读 2021-01-31 22:56
-
204 阅读 2020-11-08 14:08
-
203 阅读 2021-01-27 20:47
-
199 阅读 2020-02-20 18:42
公益热门推荐
-
190 阅读 2020-12-18 15:54
-
144 阅读 2021-02-22 20:44
-
122 阅读 2020-12-23 18:43
-
107 阅读 2020-12-12 16:42
-
110 阅读 2021-01-21 16:54